5步驟解鎖硬骨包埋切片的科技潛力:提升骨科研究精確度

在骨科、牙科及再生醫學等研究領域中,硬骨組織的組織學觀察始終是評估骨質變化與骨整合反應的關鍵手段。然而,傳統石蠟脫鈣包埋技術的限制,使研究結果難以完整保留骨中關鍵的鈣離子資訊,進而影響科學分析的精確度。透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樹酯包埋技術的導入,這項瓶頸已被逐步突破。

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 MMA 硬骨塑膠包埋切五大製程步驟,並剖析其在提升觀察解析度、保存結構完整性與染色兼容性上的關鍵優勢。


為何選擇 MMA 硬骨塑膠包埋?

傳統石蠟包埋雖具備操作門檻低、成本低等優勢,但其最大限制在於必須先進行脫鈣處理,導致樣本中鈣離子流失,影響骨修復機轉的觀察。而 MMA 包埋技術,因其不須脫鈣、能保留骨鈣成分、提供更高切片厚度與結構穩定性,已成為觀察骨植體整合、生物材料應用及礦化進程的首選方法。


解鎖科技潛力的 5 個核心步驟

圖/拓生科技-硬骨包埋切片
圖/拓生科技-硬骨包埋切片

第一步:選擇並固定標本

選用含有金屬植體的骨組織,並使用 10% 福馬林進行固定,至少24小時。這一步驟不僅穩定組織結構,也為後續處理提供良好基礎。

第二步:組織預處理與修整

將骨標本修切至適當大小,進行一系列脫水與澄清處理。由於 MMA 屬於非親水性樹酯,樣本需完全脫水以避免氣泡或包埋缺陷。

第三步:MMA 包埋

經過處理後的骨組織會被置入 MMA 樹酯溶液中,在控制條件下進行聚合硬化。此階段關鍵在於防止氣泡形成與確保組織完全浸潤,以保證切片品質。

第四步:硬骨切片製作

使用 Thermo 高精度切片機,搭配碳鎢鋼刀具慢速切割,產出約 230 μm 厚度的縱切或橫切片。此步驟需極高的技術掌握,否則容易產生破碎或撕裂。

第五步:磨片與封片

切下之厚片經手工磨製至 20–30 μm(可依需求調整),並進行脫水澄清後封片。可搭配多種染色技術(如 H&E、Masson Trichrome、Von Kossa),並支援全景掃描與 IHC 分析。


石蠟包埋 vs MMA塑膠包埋比較表

項目
傳統石蠟包埋
MMA塑膠包埋(不脫鈣)
是否脫鈣
需脫鈣
無需脫鈣
切片厚度
5–10 μm
20–30 μm(磨片後)
保留骨組織鈣離子
無法保留
可完整保留
染色影響
易受影響
影響較小
技術難度
較低
較高
適用觀察項目
一般組織形態學
骨鈣化、植體整合、再生醫學

MMA 硬骨切片技術的應用優勢

圖/拓生科技-硬骨包埋切片
圖/拓生科技-硬骨包埋切片

精確觀察骨植體整合

在生醫植體開發或新型材料評估中,骨與植體界面的融合程度是關鍵指標。MMA 切片能保留微細結構,利於進行高解析度的組織染色與數位分析。

完整呈現礦化與鈣化趨勢

無脫鈣處理意味著可精確觀察骨鈣分布,有助於研究骨修復、異位鈣化與再生進程。

擴展染色兼容性與研究深度

塑膠切片雖技術要求高,但可相容多種染色流程,包含化學染色與免疫組織染色,大幅拓展研究範疇。


提升骨科研發力道,從切片開始

隨著醫材開發與再生醫學研究對骨組織觀察的需求日益精細,選擇正確的包埋技術成為影響研究深度與可靠性的關鍵因素。拓生科技提供完整的 MMA 硬骨塑膠切片服務,從包埋、切片、染色到數位掃描與專業判讀,協助研究人員在骨科研路上精準前行。

如您正尋求高品質、快速交付的硬骨切片服務,歡迎聯繫拓生科技了解更多細節。

延伸閱讀:
硬骨包埋切片的專業指南:提高組織學分析的準確性
【實驗室必讀】硬骨包埋切片的最新進展與技術3大分析
如何選擇最適合您的玻片全景掃描與螢光掃描技術?


Logo 500x150 B001

專業於落塵計數器, 實驗室純水機 螢光染色掃描, TAF認證校正實驗室, 無塵室第三方代測, 微粒子計數器, 膠體金 Colloidal Gold Solution, 鞋底清潔機 針筒過濾器, 快篩試劑研發生產, 獸醫師判讀報告 硬骨包埋切片, 標準參考物質SRMs, 標準微粒子試劑 冷凍乾燥機, 免疫組織染色 玻片掃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